顯示具有 俄烏戰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俄烏戰爭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宋國誠專欄》

中國外交只剩王毅一張嘴!

-王毅的歐洲求歡之旅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5年07月08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34328


王毅6月30日啟程前往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展開為期一週的訪歐行程,
試圖為7月24日舉行的歐中峰會暖身造勢。(資料照片/美聯社)

凡王毅出場,我必提筆攻之,只因不撥亂焉能反正。王毅,作為中國利益捍衛者,雖可稱「老驥伏櫪」,實則「助習為虐」。王毅雖未必危害世界而敗事,但惡損中國則有餘,導致今日中國外交破產者,習近平居首,王毅第二。 

所謂「王毅外交學」 

戰狼者,嗜血為性,但王毅者,就連骨隨都不離嘴,俊臉在外,暗黑在內。在「王毅外交學」之下,中國的國際信用跌落谷底,中國的國際形象推向牆角,乃至將積累多年的「中國崛起」倒入歷史的垃圾桶。 

所謂「王毅外交學」,主旨就是中共八股政治的靈活運用,歷史事實黑白顛倒的篡改,強權話語的委婉表達,利益競爭的唯我獨尊,反美立場的鐵板一塊。對於理當承諾者,抽象閃避,對於不當得勢者,強詞奪理。凡是有利可圖者,寸土不讓。左看外交鬼才,右看外交鬼魅!時至今日,王毅依然不知,中國外交早已全球破產,所到之處猶如妖風將至。「王毅外交學」強求民族復興,反而導致國際孤立,狂言中國發展實則已成中國病毒,國際社會視其一言一行猶如一紙荒唐。究其內實,一句話:中國外交只剩王毅一張溜溜的嘴! 

歷史再添一次證明。王毅630日啟程前往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展開為期一週的訪歐行程,試圖為724日舉行的歐中峰會暖身造勢。中共宣稱,此行的目的是:加強中歐之間的戰略溝通。但盤整其所言所行,這是一場面對歐盟的求歡之旅、獻媚之行、誘拐之計。 

戰略溝通?還是戰略詭計? 

何謂「戰略溝通」?此一中性用語實則內藏厚黑哲學。如果懂得穿越中共慣用的「話語迷障」,就知道所謂「戰略溝通」就是「戰略分化」,也就是推銷「聯歐制美」的戰略,離間美歐關係。 

中共判定,由於美國總統川普敵我不分的對其盟國課徵關稅,必將得罪盟友而生嫌隙,既有嫌隙,就當灌水插針。再者,歐盟主要國家-法國,素有「戴高樂主義-歐洲自主」的傳統,德國又多方戀棧中國的市場利益,所以中國認為有機可乘。中國看到歐盟欲求「脫美自強」而不可得之際,正是游說歐盟「離美親中」的大好時機。然而,正是這種「中國自戀症」,以為可以提供歐盟另類選擇,實則「親中選擇」早已成為「全球政治不正確」。

紙包不住火,也包不住陰謀。依據香港《南華早報》引述,在72日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會談時,王毅坦露北京無法承受俄羅斯在烏克蘭失敗,原因是擔心美國接下來會把全部的注意力轉向中方。果然,所謂「戰略溝通」就是心懷鬼計。中國對俄烏戰爭的立場就是「幸災樂禍」:期望俄烏戰爭讓美國陷入戰爭泥淖,希望美國持續涉入並延長戰事,從而減輕對中國的壓力。換言之,中國口口聲聲宣稱希望美中「相向而行」,合則同蒙其利,實際上又擔憂美國「注意中方」,這就是典型的「外交分裂症」,一種「打不過人就怪兵器不好」的低級外交。


7月2日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會談時,王毅坦承北京無法承受俄羅斯在烏克蘭失敗,原因是擔心美國接下來會把全部注意力轉向中方。(美聯社)

歐中不同之物,何以類聚? 

在與卡拉斯(Kaja Kallas)會談時,王毅宣稱,「中歐歷史文化、價值觀不同,不能因為有差異就視為對手,不能由於出現分歧就尋求對抗」。事實正好相反,正是文化、制度與價值的不同,歐洲與中國既非同物、難以類聚。 

實際上,誇大差異與分歧以製造對抗正是王毅的強項。202373日王毅在青島召開的「中日韓合作國際論壇」上發出驚人之語,他說道:「我們中日韓的朋友們,我們到美國去,他們分不清中日韓。我們可能到歐洲去也是一樣。不管你把頭髮染得再黃,鼻子修得再尖,也變不了歐美人,變不成西方人」。這種論調,豈不正是以膚色、臉型等等種族差異,鼓動日韓離開美國陣營。王毅前不分自由與專制的天壤之別,後刻意劃定「亞裔黃種/歐裔白種」的血統界線,藉由鼓動「種族主義外交」製造日韓與美國的對抗,這種精神分裂如何拿來與歐盟澄清文化與價值的差異? 

俄烏戰爭立場:卸責與撇清 

那麼如今出現的歐中分歧,又是什麼原因呢? 

一是俄烏戰爭問題。王毅強調,中國不是烏克蘭戰爭的「當事方」,一副事不關己的瀟灑狀。試問,所謂《中俄全天候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難道不是中國對俄羅斯的外交支持?利用「軍民兩用」暗中支援俄羅斯,例如在戰場上發現來自中國的軍糧-揚州炒飯,這不算是「當事方」?中國既不譴責俄羅斯為侵略方,始終稱呼俄烏戰爭為「烏克蘭危機」;既非戰爭,何來中國「勸和促談」的主張或建議?王毅的發言再次證明我的論斷:假中立、暗挺俄、真反美。 

歐盟並不傻!卡拉斯當場打臉王毅,直指中國企業是莫斯科的「生命線」,支撐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這就是認定中國「並非不是當事方」,而是俄烏戰爭的「重要推手」;卡拉斯還明確指出,中國為俄烏戰爭創造條件,同時又尋求與歐洲發展更密切的關系,根本是無法自圓其說的矛盾! 

實際上,在俄烏戰爭問題上,中國採取的是「投機再投機」的立場,一是「撇清」,強調中國並非俄烏戰爭的「當事方」,拒絕承認暗挺俄羅斯;二是「卸責」,對於歐盟要求中國做出俄烏停戰的「關鍵責任」時,中國的立場始終是「以自己的方式勸和促談」但不做出任何具體承諾,既說要「勸和促談」,但從不指責俄羅斯,也從未採取真實行動。 

王毅還否認中方正在財政或軍事層面上實質支持俄羅斯戰爭行動的指控,並強調若真是如此,這場衝突早就結束。言下之意,歐盟應該感謝中方並沒有「實質支持」俄羅斯,否則俄羅斯早已打贏這場戰爭,一副霸權仁慈之態。果真如此,中國為何不實質支持伊朗,這樣伊朗就不會遭到美國的轟炸? 

二是歐中貿易衝突。在與卡拉斯會面時,王毅還說:「當前歐洲面臨各種挑戰,但過去、現在、未來都不是來自中國」。實際上,歐盟的各種挑戰,絕大部分來自中國。 

儘管王毅的戰狼色彩略有淡化,但歐中之間的分歧與緊張並未緩和,特別是在經貿領域中的汽車、電子、鋼鐵和太陽能電池等領域,依然存在爭議與衝突。近期,中國還對歐盟葡萄酒祭出反傾銷關稅。歐盟的挑戰不是來自中國,那是來自何方? 

早在20193月,在當年的中歐峰會召開前夕,歐盟委員會發表報告,把中國稱為「系統性競爭對手」(a systemic rival),隨後再把中國定義為「經濟競爭對手」(economic competitor)。至今,歐盟對中貿易逆差已超過2000億美元,約1900億歐元),雙邊貿易是典型的「不公正貿易」,歐盟對來自中國的投資大門敞開,但歐洲企業對中國的投資卻備受歧視。財政補貼與低價傾銷,始終是中國對歐盟的最大挑戰。最近的一次是今年年初,中國限制歐盟醫療設備廠商參與中國政府的採購,未來,這種不公正的歧視性限制,只會繼續發生。 

20226月,北約馬德里高峰會議,通過《北約2022戰略概念》(NATO 2022 Strategic Concept),在戰略高度上把中國定位為「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s)。對於中國如此之定義,歐盟的挑戰若非來自中國,難道來自「中非共和國」? 

王毅甚至反唇呼籲歐方:「真正樹立客觀理性對華認知,奉行更加積極務實對華政策」。言下之意,歐中之間的分歧與矛盾,全部來自歐方沒有建立客觀理性的中國認知,沒有推動極務實對華政策,一切的責任都在歐方,中方一點責任也沒有。這就是中共外交一向採取的「街頭糾紛模式」:你負全責,我免責!


王毅否認中方正在財政或軍事層面上實質支持俄羅斯戰爭行動的指控,
並強調若真是如此,這場衝突早就結束。(美聯社)

3,稀土快速通道,其實是個水龍頭 

在與德國外長瓦德富(Johann Wadephul)會晤時,王毅宣稱願意對歐盟開闢「稀土快速通道」,看似特惠歐洲,實則王毅隨即補充,「稀土出口從來不是、也不應成為中歐之間的問題,只要遵守出口管制規定並履行必要程序,歐洲企業的正常需求將得到保障」。所謂「遵守管制、履行程序」,意思還是要看中國的臉色。其中的關鍵詞在於「必要程序」,意思是合我中方之意者快速通關,不合我中方之意者,禁止出口。換言之,快速通道猶如一個水龍頭:順我者開,逆我者關。 

扭曲德國的對台立場 

在與瓦德富(Johann Wadephul)會談時,王毅甚至提出希望德國如同當年中國支持兩德統一一樣,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當今世界,無人相信中國會和平統一台灣,這不僅因為中國從不放棄武力,否則國際社會就不會作出「反對中國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的多次警告。試問,德國有甚麼理由必須支持中國統一?如此一來,德國豈不干涉中國內政!果不其然,瓦德富在會後同台記者會中表明:《聯合國憲章》禁止武力脅迫的規定,適用於全球所有地區,包括台灣;針對台灣以及南海情勢,若衝突升級,不僅會影響中國和亞洲,也會影響全世界和我們的利益」。換言之,德國不僅不表態支持中國統一,甚至要求中國停止對台灣的主權侵犯。瓦德富的打臉,猶如正義之摑、懲戒之錘! 

中國最後一匹戰狼 

早年曾有兩面之緣的王毅,從未想到曾經溫文爾雅、論理有道之士,在奉習近平派令之後,搖身一變齜牙咧嘴的戰狼頭目。其油腔滑調、顛倒黑白的本領,不僅直抵共黨官僚素質之巔峰,更是五千年歷史無人可望其項背。這種外交模式,若非外交藝術極品之作,就是外交垃圾的負面教材;褒貶之間,在於內心之厚薄、嘴臉之虛實。 

中國外交成也王毅,敗也王毅。但可確認,王毅只是中國最後一匹戰狼。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宋國誠專欄》

烏克蘭版本的特別軍事行動

-烏軍越境突擊俄羅斯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4年08月12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208553


烏克蘭軍隊於6日突襲俄羅斯西部庫斯克地區。(美聯社)


86日清晨,烏克蘭以東北地區的「蘇梅」(Sumy)為基地,派出了至少3個機械化突擊旅和坦克重裝部隊,在F16v戰機的空中護航之下,向俄羅斯邊境的「庫斯克州」(Kursk)進行了一場「驚豔世界」的突襲行動。之所以稱之「驚豔世界」,是因為烏克蘭幾乎以「立體作戰的完美組合」,演出一場世人始料未及的驚嘆,短短幾天就占領了俄羅斯邊境城鎮「蘇賈」(Sudzha)以及其周邊將近30個據點,並在該地區插滿了烏克蘭的國旗,不僅重擊了「驕傲俄羅斯」,也顯示烏克蘭精神的頑強本質。 

一,烏克蘭版本的特別軍事行動 

在這次行動中,烏克蘭摧毀了俄羅斯經由烏克蘭向歐洲出口天然氣的一個轉運站,俘虜了數十名的俄羅斯軍人,並將目標指向東北方距離只有60公里的「庫斯克核電廠」,甚至可能推進到距離莫斯科更近的「伊凡諾夫卡」(Ivanovka)。當一群俄羅斯軍人趴地投降的畫面被公布之後,以不是普丁驚訝和震怒可形容,甚至是對俄羅斯軍心的巨大震撼。烏克蘭的漂亮一擊,我稱之為「烏克蘭版本的特別軍事行動」,不僅證明俄羅斯的外強中乾,也標記了俄烏戰爭進入了「3.0版」。 

烏克蘭逆轉戰局的三個因素 

過去我曾經預估,烏克蘭若要逆轉俄烏戰爭的態勢,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1,取得一定數量的F16v升級版的戰機,並在掌握空中優勢之後確保地面作戰之下,通過「空對地」的精準轟炸,使烏克蘭在烏東地區的戰事處於不敗之地。 

2,獲得北約的默認和許可,得以使用北約武器對俄羅斯進行本土打擊,特別是F16v戰機可以快速深入俄羅斯境內,製造兵臨城下的態勢,這將對俄羅斯造成明顯的戰略威嚇效果。

3,烏克蘭能夠自行生產數量龐大、品質精良的「無人機群」,能夠躲過俄羅斯的防空偵查,深入戰區和敵境進行精準的毀滅性打擊。


烏軍在庫爾斯克州蘇賈地區,據稱小股部隊最遠已滲透至35公里遠。
(圖片取自烏克蘭武裝部隊)

顯然,烏克蘭逆轉俄烏戰爭的必備因素,基本上不出我的判斷。 

突擊行動的致勝因素 

1,第一個因素是,俄羅斯邊防空虛、防衛虛弱。「庫斯克州」(Kursk)地區本來就駐軍不多,先前的駐軍大都調往烏東地區作戰。換句話說,俄羅斯只知在烏東戰線狂攻猛打,只攻不守,疏於邊境的防衛,這使得烏克蘭有了乘其不備的機會。 

2,第二個因素是,烏克蘭事先成功地進行情報、電訊的干擾,使俄羅斯形同「瞎眼」狀態,使得烏克蘭拂曉突襲行動得以長驅直入。 

突擊行動的三個證明 

1,向俄羅斯證明:烏克蘭不只是在自己境內進行焦土抗戰,而是有能力和決心對俄羅斯進行本土打擊,甚至直搗莫斯科。自二戰以來,俄羅斯從未遭受越境攻擊,一項是侵略他國而未受侵略。烏克蘭的突襲行動打破了「例外狀態」,也讓俄羅斯嘗一嘗硝煙瀰漫、屋毀人亡、疏散逃難的戰爭滋味。 

2,向全世界證明:烏克蘭沒有處於頹廢或消殘,反而愈挫愈勇,並藉由實際的越界攻擊,證明烏克蘭有理由要求西方國家增強對烏克蘭的支援。 

3,向烏克蘭人民證明:烏克蘭絕不投降,也絕不採取「割地求和」的立場,凡是被俄羅斯奪走的,統統要加倍收回。

https://youtu.be/H26G6KTGhXE

未來趨勢的研判 

目前,烏克蘭的突擊行動面臨三個選擇:見好就收、就地駐紮、趁勝追擊。但這三個選擇,取決於烏克蘭戰略目標的層次與定位。

https://youtu.be/YbubY7AIjg0

1,如果只是實現上述三項證明,那烏克蘭應該選擇完成突擊行動之後就撤回烏克蘭。但這種選擇的戰略價值相對低落,不能讓俄羅斯屈服,也便宜了普丁。 

2,如果烏克蘭決心要扭轉戰局,那就就地駐紮、建立工事、準備應戰。如果俄羅斯從烏東地區調兵回防,那就實現了烏克蘭「聲東擊西」的效果,烏克蘭可以趁俄羅斯回防,乘勢收復烏東陷落的據點,甚至產生孤立克里米亞半島的效果,在截斷俄羅斯後勤之後轉而奪回克里米亞。 

3,如果烏克蘭想一舉戰勝俄羅斯,那就會採取乘勝追擊、直取莫斯科的戰略。這將在距離莫斯科500公里的戰線上,開闢第二戰場。這將是決定俄烏戰爭最終勝負的大決戰。畢竟,俄烏戰爭必須結束,對烏克蘭來說,與其死守家園,不如直搗黃龍,以最後一兵一卒贏得勝利!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宋國誠專欄》 普丁魯莽,習近平老奸-「中俄聯合」宣告破局

 

《宋國誠專欄》

普丁魯莽,習近平老奸

-「中俄聯合」宣告破局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20919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54418

 

俄羅斯總統普丁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915日在烏茲別克的撒馬爾干(Samarkand)會面。在這場氣氛凝重的會面中,兩人除了表達假仁假義、互相標榜的空洞對話,除了互拋冰冷僵硬的外交辭令之外,一場所謂「中俄聯合無上限」的世紀騙局,終於在此會面中原形畢露。

 


普丁終於明白,中俄合作不是無上限

 

至今兩人依然以為,只要雙方見見面、拍拍照,就形成了一條對抗美國霸權的統一戰線,實際上正好相反,兩人正在合演一場「獨夫鬧劇」,世界正在觀看普丁如何上了中共的當、陷入中共話語騙術的陷阱,也在檢視中共如何耍弄俄羅斯、如何趁火打劫,乃至坐收漁翁之利。換言之,中俄聯合已經宣告破局。 

外交辭令豈能顯露真實的情誼?在會面中,習近平逐字念稿、表情麻木,一副心不在焉;普丁則臉色鐵青、面露凶光,在直視習近平時,不時露出「超殺眼神」。在普丁心理,充滿憤怒與疑惑:不是說中俄聯合無上限嗎?怎不見援兵或武器?普丁終於明白,中俄合作不是無上限,而是有上限;當美國警告中共如果支助俄羅斯必將面臨制裁時,中共就已退避三舍,所謂「無上限」早已成為一句假話! 


中共大發俄烏戰爭財

 

想當時,普習二人相會於北京冬奧,兄弟哼哈二將,何等意氣風發、志得意滿。在北京拋出「中俄合作無上限」的政治迷湯之後,普丁就在習近平的慫恿和壯膽之下,在完全沒有急迫和正當的戰爭理由之下,出兵侵略烏克蘭。普丁以為,哥打頭陣、小弟隨後跟來;普丁以為,俄羅斯首攻前線,中共在旁策應,必可在數日之內拿下烏克蘭,贏得輝煌戰果。 

殊不知,自俄烏開戰以來,中共沒有提供一兵一卒、一槍一炮給俄羅斯,僅提供一些鋼盔、乾糧、急救包等等次級軍品;儘管在「石油制裁」下,中共向俄羅斯購賣了大量廉價石油,試圖扮演俄羅斯面臨西方經濟制裁下的市場替代角色,但這種市場替代並沒有真正協助俄羅斯擺脫西方制裁的鎖鏈,反而藉機大發俄烏戰爭的「災難財」,名為支援,實則圖利,以「趁火打劫」稱之亦不為過。

 

中共「假挺俄、真反美」

 

習近平的戰略陰謀是「假挺俄、真反美」,是「借俄殺美」,意圖藉俄羅斯的力量消耗美國的國力,設想美國必將轉移其武力犯台野心的注意力,以為可以在世界眼球聚焦俄烏戰爭之時,乘機在台海放手一搏。在此同時,中共還把俄烏戰爭當作奪台作戰的模擬範本,當作人民解放軍的戰爭教材。 

在俄烏開戰之時,中共先以對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表示「理解」,繼則以「中立」一詞哄騙世人,軟化西方國家的戒心,而後再向俄羅斯購買廉價石油而大發戰爭之財;最後,當俄羅斯在戰場上節節失利之際,習近平仍然繼續誆騙普丁,以新建天然氣輸送管充當魔鬼交易,以「大國擔當」充當英雄相挺。實際上,習近平早已準備跳船自救、臨陣抽腿,乃至棄友不顧。此刻的習近平唯一關注的只是他「20大」的連任之路。 

狼狽之奸豈有仁義?中俄之間本是爾虞我詐。習近平的「挺俄」,只是中共一種「戰略姿態」的表演,目的是累積籌碼、加大抗美聲勢,絕非幫助俄羅斯恢復帝國榮光,也無視烏克蘭遭受戰火蹂躪。勇猛自豪的普丁不敵習近平的狡詐。如今才知深陷中共「教唆戰爭」的陷阱,即使再嚴厲的「超級殺神」,也無法挽回中共過河拆橋的詭計。

 

普丁已成為習近平的戰略玩偶

 

此前,習近平想藉由支持俄羅斯來顯示自身的「大國擔當」,隨後,習近平又想藉由普丁的失敗來抬高自己的「國際身價」,一魚兩吃,豈不快哉?換言之,普丁已成為習近平的「戰略玩偶」,所謂「敗軍之將不可言勇」。習近平一方面以「戰爭教唆」顯示暗黑實力,一方面以「戰略夥伴」鼓勵普丁加碼動武,一方面以「中立立場」閃避美國的制裁,一方面取材戰爭實況作為攻台參考。換言之,中共採取的是四面投機、八方取利的多層次陰謀,圖利自己、危害他人。 

然而,不自量力的普丁,為了諂媚習近平,強調堅守「一個中國」原則,並譴責美國及其盟邦「在台灣海峽挑釁」,此刻面臨兵敗如山倒的普丁,還有什麼實力在中美中關係上發言?即將失去政治舞台的普丁,又有何地位在台海問題上發表高論?在此同時,普丁又表示俄羅斯「珍視中國在烏克蘭危機問題上所持的平衡立場」,實際上,把「平衡」改成「投機」將更為貼切,也更反映普丁的真實體悟。一方面為了求助中共這頂「救生圈」,一方面又必須維護俄羅斯的帝國顏面;在既要乞求中國援助又充滿埋怨受騙的複雜情緒下,普丁已陷入語無倫次、尷尬畢現的地步。普丁以為,中共可以成為俄羅斯的市場替代和貿易救援的角色,殊不知,這只是一帖「急病緩治」的藥方,在不久的將來,在深陷中國市場的依賴之下,俄羅斯將成為中國的經濟奴隸,乃至政治上的附庸國家。

 

西方的圍堵藩籬將轉移至中國

 

侵烏戰爭出師不義,拉攏中國充當戰爭共犯,是普丁自大而魯莽的錯誤決定;藉教唆普丁開戰,試圖消耗美國實力,則是習近平的暗黑詭計。如今,中俄聯合的假戲已經破局,證明了輕率魯莽的普丁不敵老奸巨猾的習近平。如今,全球又將面對俄羅斯戰敗之後歐洲地緣政治的重組與權力變局,西方圍堵的藩籬又將轉移至中國這一陣地。繁忙的世界,真是一日不得清閒!


2022年5月10日 星期二

《宋國誠專欄》 俄烏戰爭的蝴蝶效應-俄羅斯威脅讓全世界重新思考

 

《宋國誠專欄》 

俄烏戰爭的蝴蝶效應

-俄羅斯威脅讓全世界重新思考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20509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rc=sdkpreparse&SerialNo=144212&utm_source=newsshare-fb&fbclid=IwAR3-YOsJBRNFR17A3JzgYIM9bJroLp2l2ZmJqi3jLBM30zWMPQisOAU03_w

 

「重新思考」(Rethinking)是世界各國對俄烏戰爭的基本思路,如何面對並從此避免「俄羅斯威脅(Russia’s Threat)則是重新思考的前提。俄烏戰爭不只是一場戰爭,還是一場引發「全球戰略反思」的觸媒與範本,一個戰略重整的蝴蝶效應;這場戰爭既改變傳統地緣政治的格局,也證明「天下沒有廉價的和平」。各國在俄烏戰爭中獲取教訓與啟發之後,開始進行國家安全與戰略架構的轉型。

 

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

自二戰以來,烏克蘭(或廣義的東歐)一直被視為歐盟與俄羅斯的緩衝地帶,可以緩解或延遲來自俄羅斯的直接威脅。然而這種地緣政治的「緩衝區」 (Buffer zone) 已被俄羅斯的越界侵略所打破。緊鄰的國家開始警覺「俄羅斯威脅」並不遙遠,而是近在咫尺;歐洲人完全可以想像,俄羅斯一旦侵略成功,其惡勢力必將直入歐洲。

 

芬蘭、瑞典不再中立求全

 

儘管受到俄羅斯「部署核武」的威脅,但與俄羅斯領土接壤長達300多公里的芬蘭,已經結束長期以來國內關於是否加入北約的爭論,民意顯示唯一的選擇就是儘速加入北約尋求保護,支持加入北約的公民從2017年的21%陡升至2022年的62%。一如芬蘭總理馬林(Sanna Marin)所言,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一刻,芬蘭就已認清俄羅斯不再是個「老鄰居」,芬蘭必須重新思考作為「中立國」的脆弱性與不安全感,於是芬蘭決定放棄二戰以來的中立地位,確定在629日北約峰之前提出入會申請。屆時,北約就不只是俄羅斯據以開戰的「東擴」,而是「北擴」。 

200年中立地位成為「北歐富少爺」的瑞典也在重新思考,僅僅依靠「歐盟條約」的保護,僅僅依賴與歐盟聯合軍演、提高軍費、增強國土防衛,已無法面對俄羅斯凶狠的領土侵犯。瑞典執政的社民黨一向反對加入北約,但同樣也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那一刻翻轉了態度。524日,瑞典將決定是否跟隨芬蘭加入北約。 

芬、瑞兩國具有極地作戰經驗與科技兵力的優勢,兩國聯合起來的軍力遠遠超過烏克蘭。一旦加入北約,北約的總體戰力將大幅提升,並對俄羅斯形成更大範圍的地緣包圍與戰略壓迫。很難想像,普丁的錯誤決定不僅改變了歐洲權力均衡的態勢,對於俄羅斯而言甚至適得其反、雪上加霜。

 

北約重新思考「再東擴」

 

曾經被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判定「腦死」的北約,過去總是存在「一國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的吵鬧與分歧,但俄羅斯一聲砲響,轟醒了懶睡中的北約。如果「北約東擴」是俄羅斯一再威脅北約的理由,但俄烏一戰不僅沒有嚇退北約,反而使北約採取反向威脅的「再東擴」政策。俄烏開戰不久,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就表明,北約將大幅增加部署作戰部隊於北約東翼的南北兩側,在東翼南側的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伐克部署4個新的戰鬥集群,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東翼北側,再強化現有的8個多國戰鬥集群。當俄羅斯以核武威脅北約時,北約的回答是:「北約也有核武」!雖然北約並非地理再東擴,而是戰力再東擴,但一向以「實力主義」為原則的北約,對俄羅斯毫不客氣,決定以實力回敬俄羅斯的恐嚇。

 

德國重新思考經濟依賴對國家安全的危害

 

至於德國,在總統施泰因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和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期間,德俄關係非常良好。梅克爾不僅視普丁為「硬漢好友」,更積極開通連接俄羅斯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將俄德關係建成「乳牛-喝奶」的依賴關係。俄烏戰爭初期,新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在援烏態度上吞吞吐吐、出手寒酸,只送烏克蘭5000頂鋼盔而被譏諷「鋼盔德國」(helmet Germany)。但在「布查屠殺」之後,德國立即轉向,不僅大幅提高軍事預算,重裝支援烏克蘭,也重新思考如何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 

俄烏戰爭讓德國深刻體認經濟依賴對國家安全的危害,換言之,仰人鼻息、靠人取暖,將使德國矮人一截,失去國際話語權。德國在能源依賴的反思中,連帶引起對中國「市場依賴」的檢討。無論德國政界、大型企業或一般民眾都在重新思考,德國利益心中的「中國夢」應該早日終結。在上海封城之後,德國在投資、貿易和設廠方面,已開始逐步退出中國。

 

日本預言「今日俄羅斯,明日東亞」

 

日本的重新思考更具未來性與前瞻性。日本由俄烏戰爭延伸到對台海安全的關切,是這段期間國際上最響亮的聲音。55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訪問英國,與英國簽署了「相互准入協定」(Reciprocal Access Agreement, RAA),允許兩國共同部署在印太地區進行軍事訓練和聯合演習,這是一份歐洲與日本達成的第一份軍事合作協議,也是印太與北約的初步連結。岸田文雄堅定表示,日本持續關注台海的和平與穩定,以武力改變現狀的行徑在印太和東亞是絕對不被容許的。日本決定持續與G7合作,對俄羅斯實施更加嚴格的制裁,毫不手軟。 

雖然日本無力提供烏克蘭武器或彈藥,但在非軍事性制裁俄羅斯方面,包括驅俄羅斯逐外交官、資產凍結和科技禁運方面,既堅定又勇敢。從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呼籲美國對台灣必須「戰略清晰化」,主張日本應與美國「核分享」-將無核武的日本納入美國核武的保護傘之下,到岸田文雄提出「今日俄羅斯,明日東亞」的警告,這是日本將「俄羅斯威脅」轉向「中國威脅」(China’s Threat)的戰略演繹和超前預判。實際上,在未來的中國威脅遠大於今日俄羅斯威脅的預判之下,日本正在默默推動「印太北約」的雛型版本,為印太安全未雨綢繆。

 

中國重新思考如何見風轉舵、服軟示好

 

至於中國,雖然宣稱中立,但其「親俄貶烏」的立場自始明確,但卻經歷了「初始堅定、中覺不妙、見風轉舵、為時已晚」的曲折過程。初期,中國不僅不認定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還不斷轉發、放大俄羅斯散播的不實消息,例如宣稱「布查事件」為烏克蘭自導自演的「活屍」劇本等等。雖然中國也試圖在俄烏戰爭中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希望從中得出武力攻台的參考和借鑑,但此一圖謀卻早被西方國家所識破。 

烏東二次戰役開打之後,中國開始擔心美國極可能將其對俄羅斯的制裁複製於中國,自4月中期起開始微調轉向、化硬為軟。422日,中國監管機構召集國內外銀行舉行緊急會議,討論在遭受美國的制裁時如何保護中國的海外資產;53日,新華社系統下的《參考消息》首次出現「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布恰屠殺事件」等詞語,罕見出現過去絕不提起的敏感字眼,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記者會上也暫時摘下「戰狼面具」,強調「中美兩國人民素懷友好的感情,是兩國關係發展的源頭活水」等等肉麻表述,凡此均顯示中國確實擔憂未來美國對其施加「莫斯科等級」的制裁,重新思考如何轉向、服軟、示好,以避免「今日制裁俄羅斯,明日制裁中國」的慘況發生。 

實際上,無論是槍砲還是人民幣,中國從頭到尾並沒有真正支援俄羅斯,其所謂「中立」,實質上是「假挺俄,真反美」。截至目前的見風轉舵,都是一種風險規避的超前部署,是對未來制裁的提前防範。換言之,避免被美國制裁並不表示中國的反美戰略發生動搖或改變,只是一種暫避風頭的戰術閃躲,其反美戰略沒有改變。但中國不知,此刻掉頭轉向為時已晚。

 

台灣抗敵之心依然不足!

 

至於台灣,對俄烏戰爭的反思最不徹底。雖然政府和軍方積極提升戰備,但民間依然抱持「台灣有事,美國幫忙」的代理戰爭心態,沉溺於世界大事與我無關的「小雀幸」之中。在台海危機躍上國際注目焦點之時,台灣人卻「最無感」。 

最近,台灣原先向美國採購12MH-60R海鷹反潛直升機,卻因故喊停。原先傳出美國認為「不符合台灣需求」而拒絕出售,但國防部長邱國正證實,因為價格太貴,台灣無力購買。然而,武器雖貴,國安無價,台灣依然缺乏傾囊抵抗中國侵略的堅定決心。實際上,俄烏戰爭的最大教訓是「自助人助」,對照於烏克蘭舉國抗敵的意志與行動,台灣差之遠矣! 

普丁入侵烏克蘭,不僅尚未得逞,反而促成西方的反思、覺醒與大團結。歷史總是始料未及,後悔總在教訓之後。一個窮國不可能與多個富國長期打仗,一個孤立的普丁對抗眾志成城的西方盟國,其結果不言自明,其下場可想而知!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宋國誠專欄》 美俄終須一戰!

 

《宋國誠專欄》

美俄終須一戰!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20501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Type=2&SerialNo=143611

 

在結束訪問基輔之後,426日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與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在德國的蘭斯坦(Ramstein)召集了40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舉行了一場多國支援烏克蘭的軍事分工會議。這場被稱為「烏克蘭安全磋商組織會議」達成了三項決定:第一,以分秒必爭的速度提供烏克蘭更多的攻擊性重型武器,幫助烏克蘭贏得戰爭與戰後重建,第二,削弱俄羅斯的軍事能力,第三,削弱行動持續進行,直到消除俄羅斯重啟侵略他國的能力為止。

 


美國終於認清:美俄終須一戰!

 

這次會議以及後續行動至關重要,攸關美國的國際聲望和全球民主體制的盛衰,也將決定21世紀世界格局究竟是維持現狀?還是走向裂變?會議本身不僅僅是一次多國軍援烏克蘭的協調行動,參與的40個國家的GDP占了全球60%,經濟總量高達50兆美金,更顯示美國的歐洲戰略出現驚醒式扭轉:必須力挽國際秩序之狂瀾於不墜! 

奧斯汀以壯盛的會議排場和統合速度,向全世界展現美國超越北約成員數量的「軍事糾團能力」,並以「集團形式」合力打擊俄羅斯。短期來看,美國決定聯合世界多數國家協助烏克蘭打贏俄羅斯,長期而言,美國將通過徹底擊垮俄羅斯的軍事再生產、財政支撐與經濟復原能力,永久剷除俄羅斯再度挑戰國際秩序的威脅能量,將俄羅斯打成二流以下國家。換言之,經過兩個月的猶豫不決,美國終於認清:美俄終須一戰,而且俄羅斯必須戰敗!

 

美國啟動「滾動式滅俄行動」

 

奧斯汀還決定,這個會議將每月召開一次,依據戰況和呼應烏克蘭的要求之下,不斷調整支援烏克蘭的戰備能量。這意味多國將通過不斷的集資與增援,持續消耗俄羅斯的戰力與國力,採取一種「久戰/慢死」政策,對俄羅斯的軍事能量進行長期的消溶和解構。毫無疑問,這是一場401的綜合國力耐久戰(GDP計算為601)。儘管奧斯汀使用的是「削弱」(weaken)和「侵蝕」(undermine)等非刺激性詞語,也就是長期耗損俄羅斯「未來再侵略」的能力,但美國不會正式承認的戰略目標卻是一場「滾動式滅俄行動」,最終在打破俄羅斯的戰爭機器與侵略意志,直到普丁下台或俄羅斯資源耗盡、國力頹廢為止。 

美國為何無懼俄羅斯的核威嚇而決定與俄羅斯直球對決?儘管戰爭的形式可以變變萬化。理由是:普丁不除,世界將永無寧日!儘管俄羅斯地跨歐亞大陸,擁有世界最多的核彈存量,控制西方不可或缺的能源,但我在前文中已經指出,世界已進入一個「全景式新冷戰」時代,「集團對抗」的形勢已經形成,這個世界已無法容忍一個窮兵黷武、屠殺無辜的非人道國家。

 

不能再坐視烏克蘭單打獨鬥

 

首先,烏克蘭的勝利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國際支援下獲得勝利尤其重要,儘管支援國家必須忍受相當程度的經濟陣痛,美國也可能蒙受財政負擔與民生經濟的風險,但誠如米利所言,烏克蘭需要持續的支援才能在戰場上獲勝,換言之,美國不再放任烏克蘭單打獨鬥、自己犧牲,大規模援助烏克蘭,勢在必行。 

俄烏戰事演變至今,儘管烏克蘭英勇抗敵,但這場戰爭已不是俄烏雙邊的國仇家恨,也不是兩國誰輸誰贏的問題,而是西方世界面對俄羅斯的存亡之戰,正如英國外相特拉斯(Liz Truss)所言:「烏克蘭的戰爭就是我們(歐洲)的戰爭」。如果烏克蘭戰敗,俄羅斯將取得東歐至黑海海域的地緣政治優勢,取得向世界擴張的溫水海港與前進基地,形成極具侵略性的海陸兩棲霸權,其後果將不亞於當年希特勒在歐洲的侵略與擴張。換言之,隨著普丁毫無停戰的意願,戰事將從烏克蘭向四方擴散,直逼北約盟國。如果俄羅斯戰勝烏克蘭,將一舉改變歐洲的政治版圖,東歐地區將陷入俄羅斯勢力範圍的控制之下,此一結果將使西方陷入信心與團結的崩解,導致全球民主體制的名存實亡。

 

俄烏戰爭已達西方「境外參戰」的最大上限

 

儘管美國與北約至今依然採取「境外參戰」的型態,但除了美軍和北約軍隊沒有直接投入戰場之外,所有的戰爭要素已經一應俱全,達到境外參戰的最大上限,其中尤其以德國從猶豫到支援烏克蘭的轉折最具指標意義。就在會議結束後兩天的428日,德國聯邦議院以壓倒性多數通過向烏克蘭提供重型武器。德國體認到姑息只能養奸,妥協只是北約的慢性自殺。至今,避免與俄羅斯直接開戰已非西方國家的一廂情願,關鍵還是在普丁的一念之間。既然普丁如此好戰,西方也難以避戰。一旦俄烏戰爭擴散,任何一個北約成員遭受俄羅斯攻擊,「集體防衛」機制必將啟動,境外參戰就會上升至全面對俄作戰。例如俄羅斯對波蘭、保加利亞兩個北約國家實施天然氣「斷氣」,就已構成一種能源戰爭(能源武器化),而一再掛在普丁嘴邊的核訛詐,也已迫使西方從綏靖主義中清醒,對普丁的威脅開始認真對待、嚴肅以對。

 

必須徹底剷除普丁!

 

其次,美國終於認清普丁的殘暴、頑固和死不停戰的本質,即使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會晤普丁,努力為俄烏戰爭做出最後的調停,但俄羅斯竟對古特雷斯造訪之地的基輔進行砲轟,西方也對古特雷斯的斡旋不抱任何希望。面對普丁這個妄稱別的國家不是國家,自稱俄羅斯才是一個「神聖實體」,僅僅一句「俄羅斯榮光」就讓數百萬烏克蘭人民失去家園和親人的戰爭狂人,已經沒有溝通與談判的必要,美俄之間的外交管道和戰略互信也已蕩然無存。雖然拜登譴責普丁為「屠夫」、「戰爭罪犯」,已表達美國對普丁的最高憤怒,但不止於此,普丁更是一個顛覆主權實存、瓦解國際規則、濫殺無辜平民的「系統破壞者」,換言之,美國已決定和俄羅斯徹底翻臉,美俄之戰已經箭在弦上。 

正如Robert Kaplan在《地理的復仇》一書中寫道:俄羅斯歷史的陰影在於,不擴張就有被佔領的危險,這個民族對領土的擴張永不饜足。俄羅斯需要有冷戰時期的東歐附庸國家,它運用軍事力量顛覆和部署能源輸送管道,目的就是在收復近鄰區域,實際上亟思重建前蘇聯。也正如奧斯汀所言,俄羅斯的戰爭暴行已經無可辯解,俄羅斯發動了一場只是滿足個人野心的不義戰爭。侵略以及擴大侵略,已是普丁的不歸之路。

 

必須阻止俄羅斯擴大威脅與恫嚇

 

事實正在驗證Robert Kaplan的預言。俄羅斯自開戰以來,不僅對所有戰爭暴行一概否認,甩鍋嫁禍於烏克蘭,所謂停火談判和人道走廊全是欺人之說。俄羅斯甚至繼續擴大對歐洲鄰國的挑釁與恫嚇,例如威脅準備加入北約的芬蘭和瑞典,揚言將在波羅的海部署核彈,揚言攻擊協助西方運送武器的波蘭、羅馬尼亞。西方情報顯示,東歐小國摩爾多瓦將是俄羅斯下一個打擊目標。俄羅斯近日更切斷波蘭和保加利亞的天然氣供應(只因這兩國拒絕使用盧布支付),揚言要對干預烏克蘭戰爭的西方國家實施閃電報復,俄羅斯媒體甚至恫嚇將以核彈將英國夷為平地! 

儘管美國國防部發言人約翰・柯比(John Kirby)表示,沒有人希望或應該希望看到俄烏戰爭升級到核領域,但只要普丁一人希望就足矣。美國已認清,俄羅斯的攻擊目標已不只是烏克蘭,而是整個歐盟和北約國家,甚至意圖改寫歐洲版圖,摧毀既存的國際安全體系。換言之,俄羅斯不只是一個「侵略者」,不會只以擊敗烏克蘭為滿足,而是不惜發動核戰對付西方世界。值此之際,美國必須在此險要關頭徹底壓制俄羅斯的狂妄與野心。

 

對美國而言,俄羅斯必須戰敗!

 

最後,世界格局已經處裂變和解組的路口。儘管俄烏戰爭短期不會結束,但對美國而言,俄羅斯必須戰敗,這對美國在西方世界的領導地位至關重要。如果俄羅斯戰勝烏克蘭,以侵略為本質的「軍事冒險主義」必將獲得鼓舞而四處擴散,這將對例如中國、伊朗、北韓等等「以謊言構築暴政」的擁核國家,產生激勵與模仿作用,朝鮮半島、台灣海峽以及大中東地區,都將陷入戰爭的陰影之下,導致世界更加不安與震盪;換言之,如果烏克蘭戰敗,那將證明北約如同虛設,證明美國已失去全球安全的保護能力,自二戰以來以美國為領導的國際安全框架也將面臨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