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4日 星期一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美中貿易談判宣告終結

──重啟貿易冷戰

 (美中貿易戰1212) 

本文發表於《鏡報》,2025114

https://www.mirrordaily.news/story/27904

以談判解決大國衝突已無可能。俄烏談判如此,美中貿易談判也是如此。東方IC

美中貿易代表102526日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展開第五回合的貿易談判。總體來說,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休戰」。美中雙方退回原點,未來將另闢戰場,重啟戰線,這意味美中貿易衝突將滑入深度糾纏的冷戰狀態。

 1,四大領域,觸及但模糊未決 

吉隆坡會談,主要觸及四個領域: 

(1) 關稅領域:

美方暫緩對中方進口商品加徵100%懲罰性關稅,取消10%的「芬太尼關稅」(fentanyl tariffs),繼續延長暫停24%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一年;中方則承諾暫緩對美方部分商品新增關稅,主要涵蓋電子產品、工業零件與部分消費品等等。 

(2)出口管制與實體清單(Entity List)方面:

美方暫緩實施9 29 日公布「擴大實體清單的新規則」一年,該規則決定「任何清單中的實體擁有子公司50%股權以上者,一併納入清單」;中方則同意延緩實施109日公布的「出口管制措施」(含稀土、關鍵礦產、磁材等)一年,並研究完善具體方案。 

(3)「船舶/海運/物流產業」301條款調查方面:

美方同意暫停對中方的船舶、物流、造船產業的301條款調查一年;中方則在暫停調查生效後,對應暫停反制措施。 

(4)農產品貿易、反毒合作、企業個案處理方面:

中方同意協助打擊芬太尼(Fentanyl)化學前體的出口,企業個案(TikTok)處理,美方做出投資承諾,中方則同意妥善處理相關問題。 

2,技術性停火,不是問題解決 

從以上四大領域來看,關鍵詞都屬於「延緩」、「暫停」、「妥善處理」…..等等,雙方僅僅在今年基礎上設置延時條款,後續具體作為亦屬於「未來式承諾」,談判獲得的結果也只是「框架」或「初步共識」,而非真正的最終協議;雙方均未公開完整條款,有關實施細節、時間表、責任與監督機制仍處於模糊不清的狀態。如果任何一方不履約,可能迅速重返對抗模式。包括美方是否重啟100 % 關稅機制,中方是否真誠屢行暫緩稀土出口管制,農產品採購執行率是否達標等等。 

例如關稅領域,中方的讓步並非全面降低關稅,而是策略性暫停與延後調整,目的是創造和諧氣氛、穩定談判格局;諸如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依然保留作為「武器化工具」的本質,隨時可以東山再起。同樣的,美方雖然暫緩100%懲罰性關稅,但也依然保持隨時反擊的狀態。換言之,這是一種「技術性停火」,雙方都採取「互疑性承諾」與「不充分信任」的態度,無法生成貿易爭端的根本方案。 

具體來說,中方依然可以採取「許可申請(局部駁回)/「延宕審批」(行政干擾)」等等潛規則,對美方實施隱性制裁;反之,只要川普一改口,關稅就可再度出擊;換言之,只要中方繼續保持戰略資源的壟斷地位,就能對美方產生遏制咽喉的效果,同樣的,只要美方掌握市場優勢,關稅大棒就可隨時出籠,使中方的出口貿易受到重創。 

3,困獸鬥vs深圍堵 

歷經五個回合的談判,中方採取的策略有二:一是「被動反擊」,也就是不主動出擊,但若遭受制裁則加倍還擊,藉此顯示強硬不屈服,並保持談判靱性而周旋到底;另一策略則是「鏡像反射」,以美國之道還治美國之身,採取「制裁換制裁、關稅抵關稅」的方式,奉陪到底。換言之,中方自認即使籌碼不多,甚至被關成籠中困獸,也要鬥爭到底,我稱之為「困獸鬥」。



美中貿易談判拉回到原點,但是原點已不是原初的起點,而是另闢「貿易冷戰」的新戰場。東方IC

至於美方,面對中方這一難纒的對手,已出現談判疲勞。既然11的雙邊談判難以制服中方,既然單邊施壓的「淺圍堵」成效有限 ,那就採取「深圍堵」。一方面聯合盟友集體圍堵,一方面在發展動能、經濟動力、制度動脈,進行結構性圍堵,削弱中方長期續戰能力,逼使中方不談判也自告認輸。 

4,退回原點,重啟貿易冷戰 

既然「暫緩」、「延後」、「後續處理」,這就把美中貿易談判拉回到原點。但是原點已不是原初的起點,也不是歸零,而是另闢「貿易冷戰」的新戰場。

貿易冷戰宣告貿易談判的終結,因為談判,無論歷經幾個回合,已無法解決貿易衝突的深層問題。即使雙方都試圖避免貿易戰失控,但失控已經難以避免。換言之,貿易衝突必須上升至總體戰力的博弈,從安全戰略,制度靱性,聯盟能力,規則製定、科技競爭、產業鏈重組、稀缺資源爭奪….. 等等一系列的綜合對決。 

例如,依據外媒披露,白宮內部正在討論多種制裁方案,包括加強對在美上市中國企業的審計審查,強化對關鍵基礎設施的防禦性行政命令,制裁與俄羅斯能源交易有關的中資企業,進一步限制中國企業在美投資能力等等。這些都是美方貿易冷戰的新措施。 

至於中方也已準備祭出「原料藥」(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 API)出口管制,這是藥品生產中產生治療效果的化學成分,例如「普拿疼」(Panadol) 錠劑(藥品),其「原料藥」是「對乙醯氨基酚」(Paracetamol/Acetaminophen),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中方可以讓美方處於「全國性缺藥」,通過「病死美國人」的激進手段,對美方進行談判桌外的貿易冷戰。 

5,美中貿易談判已經終結 

現代歷史已經證明,以談判解決大國衝突已無可能。俄烏談判如此,美中貿易談判也是如此。談判固然是爭取和平的手段,但對於極權政體而言,和平的定義只能是「求勝」。正是在這種「中方求勝/美方不輸」的困局中,美中貿易談判已經終結,戰場已經轉移至貿易冷戰。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主權色情狂

─中國「吉林一號」偷拍台灣裙底風光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51108

https://www.upmedia.mg/tw/commentary/columnists/244296


藉由公布台灣的衛星圖像,中國「國台辦」宣稱「隨著大陸科技水準的持續提升,
我們丈量國土更精准,守護家園更堅實,擁抱未來更篤定」。
(圖片擷取自Youtube/中國央視)


中國對地觀測衛星「吉林一號」日前刊出台灣的衛星攝影圖,攝取對象包括日月潭、鵝鑾鼻、阿里山、台北市、台北港以及竹科科學園區,隨後並選擇「臺灣光復節」這一天,在中國駐美大使館社群平台上,以置頂或頭條的顯著位置,大肆宣揚。這顆「吉林一號」商用遙感衛星,主要提供高分辨率影像、地表監測、資源調查、環境監控等等,如今卻兼差「統戰衛星」,充當中共「遠距窺伺」的工具,顯示中國「軍民一體化」不是虛言。 

中國的主權妄想症 

中共這種做法,純屬低級,亦屬病態。在無法「實質統一」台灣情況下,在國際社會多數認定「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什麼「中國不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於是就用「虛擬代替真實」,塑造一種「虛擬管轄權」,用「視覺統一代替真實統一」,進而對台灣進行「主權意淫」,以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之所以叫「療癒」,是因為中國患有「主權妄想症」。

最近以來,中共出現一種「一中原則失落恐𢣷感」,甚至併發「台灣分離焦慮症」。理由是國際社會已經「看空」一中原則,各國紛紛依據自己的國家利益和外交選擇,主動和台灣交往,這就造成「台灣地位的再國際化」,使台灣獲得「準國際法人」的地位。在台灣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之下,創造了「真正的東升西降」(中共在西邊,台灣在東邊),中共開始陷入一種「主權流失感」;這就是為什麼APEC峰會賴總統特使林信義先生和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合照,不過是一張照片而已,中共就捶胸頓足、呼天搶地的原因,也是中共最近不斷「哀求」各國 (包括美國、英國和德國) 公開表態支持「中國統一」的原因。 

一中原則:國際低度支持 

例如,依據中國外交部公布的通話內容,中國外長王毅向德國外長瓦德福表示,基於中國過去「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希望德國也能比照辦理,支持中國實現完全統一。沒想到,德國外長確實比照各國打臉中國的慣例來辦理,宣稱德國雖然維持「一個中國政策」,但政策內容由德國自己決定;換言之,中國沒有干涉德國內政的權利。 

既然希望「支持中國統一」,豈不反證各國向來並不支持?如果已經支持,何必再希望?中共試圖以此「希望論」進行外交施壓或話語設定,其結果恰恰證明「一中原則」低度的國際認同與支持率。如此自曝其短,夫復何言? 

偷窺台灣的裙底風光 

對於公布台灣的衛星圖像,中國「國台辦」105日在例行記者會中回應,宣稱「台灣是祖國的寶島。隨著大陸科技水準的持續提升,我們丈量國土更精准,守護家園更堅實,擁抱未來更篤定」。實際上,中國既不是在「丈量國土」,也不是「守護家園」,而是偷窺台灣的裙底風光!因為在公布的畫像中,日月潭、鵝鑾鼻只是搭配,焦點在台北港和竹科工業園區,暗示未來台北港是中國攻台可能的登陸點,顯示竹科圖像則是威脅中國將奪取台灣的「矽盾─台積電」;換言之,甜言蜜語包藏犯台野心。 

之所以稱為「偷窺台灣裙底」,是因為中國以衛星技術作為一種「數位陽具」(Digital Phallus),以隱蔽拍攝為手法,藉以滿足一種主權的自體安慰。依據病態心理學,這種暗藏政治冒犯的「偷拍」(upskirting photography),旨在傳達一種權力差距和主權慾望,藉以滿足偷拍者的優越感和控制慾。換言之,中國患有嚴重的「權力病」(pathology of power),病到試圖以「視覺─影像」來霸佔台灣的「土地─身體」。 

監視偏執與主權窺伺癖

從精神分析學的「症狀閱讀」或「病史溯源」來看,中共之所以公布這些衛星影像,是因為患有「主權妄想症」;整天想統一台灣,「想到快要發瘋」。這種瘋癲狀態也產生兩種「併發症」:一種叫「監視偏執狂」(Paranoid of surveillance),監視新疆、香港,監視韮菜百姓還不夠,還要監視台灣、監視全世界。另一個併發症叫做「窺伺癖」(voyeurism),用「偷看台灣」來滿足其病態的奪台慾望。

視覺的武器化 

從戰略角度來看,這種的邪門歪道的作法叫做「視覺的武器化」(weaponization of vision)。這裡我引用美國女性主義學者Judith Butler在《戰爭的框架》一書所提出的理論,「吉林一號」所公布的照片不同於一般的商業攝影或藝術攝影,而是一種「戰爭攝影」。它溶合各種複雜的戰爭心理要素,但主要用來塑造敵意、展示權力、模擬真相(simulation of reality),從中製造一種有權力控制台灣、展示台灣的脆弱性、隨時可支配等等心理恐嚇作用。 

美國早已作出反制 

當然,中國的璇外之音是向美國和西方炫耀中國的「衛星監視」科技(包括傳輸頻率與覆蓋面積),暗示中國具有把台海戰爭升高為「太空戰」的能力,這是一種「戰略訛詐」,試圖削弱美國保護台灣的意志,也試圖軟化台灣的抗共決心。這種戰略暗示,是美國媒體和軍方高度重視的原因,因為影像中獵取了具有國際敏感度的台積電。但正是因為中國暴露了戰略意圖,美國已經提前進行反制。美國正在構建「太空干擾系統」,建立一個「太空電磁戰術作戰中心」,這個系統叫做「賞金獵人」(Bounty Hunter),目的就是反制中共的偵查與監視衛星,讓中共的衛星「眼瞎目盲」。

 


時事評論

 

《宋國誠專欄》

 讓亞洲再次偉大!

─總評川普的亞洲行 

本文發表於《上報》,20251101

https://www.upmedia.mg/tw/commentary/columnists/243669


川習會召開於美中關係最低潮的時期,
本質上是一場美中關係的「轉折性角力」。(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1026日至30日,啟動了第二任期以來最具戰略含金量的亞洲之行。從馬來西亞(東協峰會)到日本(川高會晤),再到韓國慶洲(川李會面)以及川習會,這條路線不只是空軍一號的飛航軌跡,更是一條讓「美亞共同偉大」的戰略動線,其最大意義在於:以美盟體系的深合作與再強化,構築一條「抗中統一戰線」,進一步圍堵中國日益升高的多重威脅。 

顯然,川普戰略的第一原理是:戰勝對手的唯一方法就是比對手更強大。 

1,多層次戰略網絡的部署 

川普通過一種立體戰略的設計,從傳統1+1的雙邊關係,轉向1+N的多層戰略網絡,形成了一種「小多邊/大隊雁行」的三明治疊層,進而引領具有迴旋作用的漣漪效果,在印太區域產生擴散性、指數型增長的美國實力。這是一種領航戰略(navigating strategy),目的是擴大美國在印太地區覆蓋性的影響力。 

「小多邊/大雁隊形」具有使尾隨的小雁產生呼朋引伴的群聚效應,給予搖擺國家「選哪一邊」的壓力選擇,這在「東協國家群」之中更具發酵作用。特別是在關鍵礦產「美國投資/在地採鍊」的機制下,具有很大的誘因。在理性決策上,東協國家如何選擇,不僅繫於對美中冷戰終局誰贏誰輸的的判斷,在美中處於稀土大戰的關頭,站隊美國才是最佳選擇?很顯然,在川普「瀟灑走一回」之後,清晰的選項已經擺在東協國家面前:凡有稀土資源者,莫落人後! 

2,「新同盟關係」的轉型 

在東亞峰會(ASEAN)期間,川普促成了多項與東協國家的貿易協議與和平框架,例如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越南等國,川普親自主持並見證泰國與柬埔寨簽署結束邊境衝突的和平協議,與多國達成關鍵礦產與稀土合作的初步框架。即使是初步框架,也已是一大跨步。這不僅意味美國亞洲地位的再鞏固,也向這一地區釋出明顯訊息:請站邊!與美國的關係「和則同蒙其利、鬥則自取損害」。 

長期以來,多數東協國家採取「筷子政策」─在美中之間兩邊夾菜,甚至充當中共主要的洗產地國。但川普這次反向採取「拆夥策略」,以科技輸出和供應鏈多元化為手段,把這些國家拉離親中陣營,進一步削弱中國在東南亞的「代理影響力」。 

3,「亞洲綁定」:川高會晤下「右派實力主義」的擴張 

川普與高市早苗的會晤,不僅是「後安倍」與「後雷根」的握手,更是川普實力主義與高市「新日本復興」的結合,形成右派實力主義在亞洲的理念綁定。換言之,川普希望通過綁定日本而綁定亞洲,通過綁定亞洲而綁定川普在亞洲的「雁首」地位。 

在川高會晤中,雙方重申美日同盟的穩固關係。川普明確表示日本是「最強層級的盟友」。高市早苗則宣示美日關係進入「新黃金時代」(new golden age)。在實質面,美日簽署了「整袋滿滿」的合作協議,我稱之為「黃金合作三道金牌」。包括「印太安全防衛金牌」、「戰略資源合作金牌」以及「投資貿易互惠金牌」。


高市早苗宣示美日關係進入「新黃金時代」。(美聯社)


4,美日「黃金聯盟」 

在第一道「印太安全防衛金牌」方面,此前在20253月的「美日防衛大臣會談」中,美日雙方同意加快「聯合作戰能力」的建構,包括指揮系統的升級、擴大日本西南諸島地區(Southwestern Japan Islands)的聯合部署,提升「彈道/巡航導彈」、「太空」與「網絡安全」三項合作。雙方明確提出包括「駐日美軍指揮結構升級」、「美日防衛產業合作」(共同製作導彈、艦機維護)。這次「川高會」則深入「防衛擴充」領域,高市宣稱日本將支持與印、韓、澳、菲等國建立多層結盟網絡,提高防衛支出至GDP2%,修訂國安三文件:「國家安全戰略」(NSS)、「國防戰略 (NDS)、「防衛力量整備計畫」(DBP),向美國採購遠程精確打擊的亞音速巡弋飛彈─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提升島嶼防衛能力並應對周邊安全威脅的升級。 

在第二道「戰略資源合作金牌」方面,美日簽署了《稀土與關鍵礦產框架協議》,在關鍵礦產和稀土市場進行開採、加工、儲備等方面進行投資合作,同時建立「快速反應機制」(Rapid Response Mechanism),以識別重要礦產種類和供應鏈脆弱環節的示警(Discovery Alert)功能,建立互補的「戰略備儲」(stockpiling)機制。除此之外,日本將從今年開始,在「南鳥島」附近海域進行「深海稀土」的開採計畫,估計該區蘊含稀土資源達到1600萬噸。雙方也在船舶建造、電池技術、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等「上游資源+技術鏈」進行協作,目的就是減少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在第三道「投資貿易互惠金牌」方面,日本承諾對美國高達5500億美金的大規模投資,增加從美國進口農業、能源、車輛等產品。這項鉅額投資涵蓋了「能源基礎設施」(LNG、先進燃料、電網)、半導體製造與研發、關鍵礦產的採掘、處理、煉製,藥品與醫療生產、商用與防衛性造船等等。日本也承諾開放美國進口與市場進入,承諾每年購買約80億美金的美國農產品(玉米、大豆、化肥、生質乙醇、可持續航空燃料等),以及每年購買約70億美金的美國能源產品,並開放美國汽車、卡車的市場准入。目的是將美日合作融入國安、製造業與外交策略之中,形成美日黃金聯盟。 

在美韓方面,韓國將對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美國承諾降低韓國汽車出口關稅從25%15%,並提升雙方關係至「準戰略共享層級」;韓國方面希望獲得美國核動力潛艇的支援,川普則應允與韓國分享敏感的核潛艇技術。 

5,對中國進行「深圍堵」 

中國經常批評美國肆行單邊霸權主義,這一指控給予美國國安團隊很大的啟示。既然中國不喜歡單邊主義,那美國就改採多邊圍堵,我稱之為「深圍堵」(deep containment)。這一非典型概念,屬於我多次所說「新暖戰」的一環。 

傳統的圍堵致力於限制對手勢力的擴張,防止其主導國際秩序,是被動式防衛框架。「深圍堵」則深入「結構性競爭」,進一步削弱對手的綜和國力、發展基礎、制度韌性、國際參與與規則製定能力;從科技輸出、晶片管制、產業鏈分離、金融制裁、制度競爭、價值互斥與全球治理等層面進行全面制衡,並與「去風險」(de-risking)、「供應鏈重組」、「科技脫鉤」等政策並行。 

這次川普的亞洲行,運用的就是「民主供應鏈聯盟」與「開發型貿易協定」,再結合「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雙管策略來圍堵中國。這是一種以非戰手段達到最大遏制效果的多元圍堵,目標是使中國虛弱而非崩潰,讓中國在全球製造與出口網絡中陷入內捲化,失去技術與市場支配而下場休息

6,解構中共侵台幻想 

1030日,各界矚目的「川習會」在韓國釜山召開。這場深具壓力的川習會,召開於美中關係最低潮的時期,本質上是一場美中關係的「轉折性角力」:談得來,美中重回穩定,談不攏就進入冰封世紀。 

睽違6年的再見,川普一派輕鬆,習近平一臉緊繃,反差式顯露兩人在雙邊關係所承受的高低壓力。這次會面涉及八大議題,包括稀土出口管制、半導體出口管制、芬太尼管制、Tiktok美國業務出售、特別港口稅、大豆採購、關稅與俄烏戰爭等等。儘管具體細節尚待公佈,但主題不離「稀土換晶片」的相互妥協,包括美國同意下調部分對中關稅從57%47%,中國承諾延遲稀土出口限制一年,中國同意購買更多美國大豆,雙方在打擊芬太尼前體出口方面達成某些承諾,美國隨即下調芬太尼關稅由20%10%。然而,會面進行一半就草草結束,既無聯合公報也無記者會,顯示川習會成果有限,低調收場。在回程中,川普宣布立即啟動美國的核武試驗,意思是:談歸談,打歸打! 

會前各界揣測可能涉及的台灣問題,在會中隻字未提。川普會前拋出「台灣是台灣」(Taiwan is Taiwan)的說法─其實後面一句應該是「中國是中國」(China is China)─基本上粉碎了中國「貿易包裹政治/夾帶台灣問題」的偷渡戰略,希望從川普口中聽到「反對台獨」或「支持中國和平統一」的表態。實際上,另兩句更完整的表述應該是:兩岸互不隸屬;美中關係就是美中關係。美中談判只聚焦兩國緊繃至極的雙邊關係,其他的,留給中國自己一廂情願。